close

這幾天臺灣冷颼颼

據說是北極震盪震盪搞的鬼

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管他的 這是科學家的工作

大家只要有雪可賞便好

臺灣不愧是南方熱帶地區國家

全臺灣都為雪瘋狂

連電視台好像也沒啥新聞好報

每台都在報導下雪這件事

話說 東西多了就不稀奇 雖然雪很新鮮 對我們南國來說

可是你整天轟炸 看了也是會煩

算了 臺灣的媒體喜歡一窩蜂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據說陽明山下雪了 太平山下雪了 

這些還不算稀奇

連幾百公尺的宜蘭雙連埤 台北市的淺山地區甚至新竹桃園板橋也都下雪

雖然有一些是冰霰不是雪

但這不是重點 反正就是白花花的東西

管它是雪是霰 這真是太新鮮了 


我有生之年還沒看過臺灣的平地下雪

雖然我也沒有很多歲 

但我們這種熱帶或是說副熱帶地區會這樣的確是不太尋常

聽說是幾十年才會有一次

還好現在是二十一世紀 

不然以古人的說法 這叫天有異象

況且我們剛總統大選完 有得做文章


太久以前的事無法考證

在清朝有記載的文獻裡 臺灣的確是有下過雪的

最早的一次紀錄是康熙年間(之前臺灣不是他的 再早也沒有了)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冬,始雨雪,冰堅厚寸餘.臺土氣熱,從無霜雪.是歲八月,甫入版圖,運屬一統;地氣自北而南,此其兆也.」-臺灣府志

不負責任翻譯的意思是 

臺灣熱得要死 從來不下雪 自從八月變成我們大清的版圖 今年的冬天就下雪啦 冰還很厚  這一定是統一的緣故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大師入臺,削髮歸順.冬,雨雪.臺地燥熱,從無霜雪,聖化所沾,天時為之變易,信不誣也!」-臺灣縣志

這一個更馬屁 直接寫說是「聖化所沾」

嘖嘖 雖然我不是念中文的 也看得懂這是在歌功頌德


「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始雨雪,冰堅厚寸餘(諸羅有霜無雪;是歲甫入版圖,地氣自北而南,信有徵矣).」-諸羅縣志

這個更神 說諸羅這個地方呢(可能是指縣治 畢竟這時候諸羅縣的範圍是很大的)只有霜沒有雪 

是因為剛收入清朝版圖 天龍國的地氣從北而來 因為諸羅比較南邊 所以比較沒感受到

 總之 寫方志也是要會講好聽話的


下一個皇帝 雍正實在是有點短命所以沒發生下雪事件

於是到了他孫子乾隆

「五十有三年春二月,大雨雪,饑.斗米千錢.」-苗栗縣志、淡水廳志

兩本縣志都記錄了乾隆五十年二月下大雪  米價大漲 導致飢荒

奇怪了 這時候又不講什麼地氣 什麼聖化了


而後他曾孫嘉慶上來了

「二十年秋九月地大震,傾損民居.復小震匝月止.冬十二月雨雪,冰堅寸餘.」- 淡水廳志

這個只有單純敘述 十二月下雪 結冰一吋多

沒有歌功頌德 也沒有災情 


金門雖然那時也不算屬於臺灣 還是說一下好了

「十年冬、十一月,雨雪三日,冰堅二寸許,長老皆以為未見也.或曰陰陽不和,酷厲之氣所召云.」

咸豐十年 金門十一月下雪下了三天 結了兩吋多的冰 老人們都說沒見過 說可能是陰陽不和

什麼叫做陰陽不和 我也不太清楚 反正就是覺得反常必有妖


之後 倒楣的皇帝光緒上台後

「光緒六年六月初三日大雨雪」-雲林縣采訪冊

哇塞 六月雪耶 難道是有冤情?


到了十二年 很有名的劉銘傳 請假的假本裡寫著

「...所幸上年臘月底,臺灣天氣陡寒,積雪滿山,土人詫為從來未有之事。開霽後瘴氣頓銷,將士臥疾者一時皆起。」-劉壯肅公奏議

他說呢 前一年十二月突然很冷 本地人覺得是從沒有過的事 山上都是雪 等等

平地應該是沒有下 但推測十一年底特別冷

不過真奇怪 不是五年前雲林才下雪嗎 

還是劉銘傳在台北所以不知道?


臺陽見聞錄提到

「雞籠山在基隆廳治。臺地氣候,南北迥殊。北境冬寒,與內地無大異。茲山為北境盡處,山大而高,下逼巨海,名為大雞籠。至冬常有積雪,臺人取以列郡治八景焉。

其中 「雞籠積雪」指的是不是現在的基隆山 眾說紛紜

有人覺得是七星山 大屯山 也有人覺得就是基隆山

甚至有人覺得文人太無聊自己想像的

不過既然清代方志記載了這麼多臺灣平地的下雪紀錄

而且臺灣這些年來溫度一直上升

不管是哪座山下雪 也都讓人不意外吧


最後附上曾任臺灣總兵的劉明燈關於雞籠積雪詩作一首:

「旌旗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

   寒雲千里連蒼隴,夾道千章蔭古槐。海上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英才。」


謝謝收看


arrow
arrow

    aha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